6种中短线股票买卖方法总有一种适合你,一篇让上千万散户终生受益的文章
无论做什么,没有欲望是不可能成功的。缺少欲望,你会在碰到些小困难时就打退堂鼓。股友们或许会说:“我欲望很强烈,我很想在股市发财。”真是这么回事吗?美国在今天有超过 3000 万的股民,华尔街曾经对一般的股民做过调查,其结果是惊人的: 80% 的股民入市并非以赚钱为主要目的!炒股是金钱游戏,一个绅士们玩的游戏,股民们入市的主要目的是参加这一游戏。你所有富有的朋友都在炒股,你必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,这样在大家的闲谈中你也成为“成功人士”的一分子。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赌性,股市提供了满足赌性的场所,它给你日常烦闷的生活提供的调济。问问你自己,是否也是因这些原因进入股市的?再问一个问题:为了买家里 2000 元的那台电视机,你跑了几家商场比价?找了多少材料?问过多少人?做了多少研究?昨天你花 20000 元买了那只股票,你又做了多少研究,找了多少资料?你买股票下的功夫是买电视机的百分之几?必须指出:欲望必须由努力做基础,否则只是白日梦,白日梦不是欲望是梦。
股票中什么是短线量能买卖法则?
阶段A:阶段A标志着前期向下趋势的停止。 在此之前,供应一直占上风;供应减低的明显证据是初始支撑(PS) 和抛售高潮(SC)。这些事件在K线图上非常明显,表现为价差增大,成交天量;这种情况揭示大量的筹码从大众散户转移到了专业大机构手中。当沉重卖压得以释放之后,来自机构的需求和空头的补仓会自然地把价格推高,形成自动上涨(AR)。成功的二次测试(ST),通常伴有价差缩短和成交量减低,价格停止在抛售高潮(SC)的价位,或稍高的位置,表示这里的卖压比以前减轻了。如果二次测试(ST)跌到抛售高潮(SC)以下,接下来的盘整过程一般会出现新低,或者需要更长时间来进行。抛售高潮(SC)和二次测试(ST)的底部,自动上涨(AR)的顶部,界定了交易区间的边缘。如两个吸筹示意图中所见,画出水平线可以帮助分析市场的行为。
有时候下跌可能没有那么剧烈,在阶段A价差和成交量可能不会突然放大。一般来讲,更希望看到初始支撑(PS), 抛售高潮(SC), 自动上涨(AR)和二次测试(ST),因为这些不但提供了更加突出的图谱特征,更表明了有主力机构正在吸纳筹码。
阶段B:根据威科夫分析法,阶段B的功能是为新的上升趋势“积累原因”(见威科夫第三原理,因果原理),在阶段B,机构和职业大户在相对低位吸筹建仓,为未来的价格拉升做准备。吸筹建仓的时程可能很长(有时一年或多年),包括低位买入,而且为了阻止价格快速上涨,在相对高位卖出。在阶段B通常会有多个二次测试(ST),而且在区间的上缘可以有多个类似上冲回落的行为。 总体来说,随着交易区间的演化,大机构是净买者,尽可能地吸收浮筹。机构的买卖行为影响了交易区间内价格上下运行的特点。在阶段B的早期,价格的波动幅度大,且有高成交量。随着职业交易机构对浮筹的吸收,成交量逐渐减低。当供应耗竭的时候,就是接近阶段C的时刻了。
阶段C:在阶段C,价格经历对剩余供应的决定性测试;代表聪明钱的操作者借助这次测试判定市场是否已经做好准备,即将拉升。弹簧是价格短暂跌破交易区间(由阶段A和B确立)的支撑线,然后迅速返回交易区间内的行为。 弹簧是一个空头陷阱的典范。在跌破支撑时,会让大众误以为这是下降趋势的继续。事实上,弹簧让空方和晚期卖出的交易员上当受骗而卖出,然后反转,并开启新的上升趋势。在威科夫分析法中,弹簧或震仓代表着对供应的成功测试,预示这是高成功率的做多机会。低成交量的弹簧、或震仓后的低量测试,揭示市场可能已经做好准备,即将进行拉升。所以这是开始建立多仓的好时机,至少应该建立部分多仓。
阶段D:如果我们在前面的分析正确,接下来发生的应该是持续的需求主控。价格特点是,在拉升过程中,阳线呈大价差,成交量增加;向下调整(最后支撑点)时价差缩短,成交量减少。 在阶段D, 价格至少要拉升到交易区间的上缘。几个最后支撑点(LPS)是做多建仓,或者加仓的良好点位。
阶段E:在阶段E,价格离开交易区间,需求占据绝对的主导,拉升的迹象一目了然。回撤,比如震仓或其他类型的调整,通常都历时短暂。在较高价位发生的新的交易区间,在阶段E随时可以形成。这些交易区间被称为再吸筹区间,期间部分机构或交易者获利回吐,同时大机构增加仓位。这些交易区间有时被称为通往更高价位的“脚踏石”。
派发区间中的威科夫事件
PSY 初始供应: 经过价格大幅上升后,主力开始大量派发的位置。成交量扩大,价差加宽,预示趋势的改变即将到来。
BC 抢购高潮:通常在抢购高潮中会出现成交量和价差的显著增大。 当价格接近顶点时,购买力达到了最大;专业机构卖出,大众散户急切大量买进。抢购高潮通常在公司公布财务报告、或其他好消息时发生。大机构需要来自公众散户的极高需求来接手他们的筹码,并在卖出时不至于压低股价。
AR 自动下跌:抢购高潮之后,买盘急剧减少,沉重的卖压持续,自动下跌就出现了。这次下跌的最低点协助界定了派发区间的底部。
ST 二次测试:价格再次回到抢购高潮底部的价位,以测试这个区域的供需平衡。如果这个波段的供应超过需求,就代表区间的顶部被确认;成交量和价差会在价格接近抢购高潮界定的阻力价位时缩小。二次测试可能会以上冲回落的形式出现,即价格会“突破”到抢购高潮和其他二次测试所代表的阻力位以上,然后又快速返回交易区间之内。在上冲回落之后,价格通常会下行,去测试交易区间的底部。
SOW 弱势信号:这是下跌到交易区间下缘,或微微跌破下缘的行为。通常弱势信号的下跌会有价差和成交量的增大。自动下跌和弱势信号表示价格的特性改变的开始部分:现在供应占上风了。
LPSY 最后供应点:当弱势信号测试了支撑位后,可能还会有虚弱的拉升。这时的拉升特点可能是价差缩小,显示了拉升的艰难。拉升困难的原因可能有需求减低、供应巨大,或两者都有。最后供应点代表着需求耗竭;是大机构在价格快速下跌前的最后一波(或几波)的派发。
UTAD 派发后上冲回落:派发后上冲回落发生在派发区间,刚好与吸筹区间的弹簧或震仓的定义相反。它发生在交易区间的后部,是对“突破”阻力线以后出现的新的需求的测试。如同吸筹区间的弹簧和震仓,派发后上冲回落不是派发区间的必要组成部分。在派发区间示意图1中有派发后上冲回落,但在示意图2中则没有。
派发区间中的威科夫阶段
阶段A:上图显示,在派发区间,阶段A标志着上升趋势的停止。直至这一点之前,需求一直占上风;供应进入市场的明显证据是初始供应(PSY)和抢购高潮(BC)。接下来的事件经常是自动下跌(AR)和针对抢购高潮的二次测试(ST),且经常伴有成交量减低。另外一种情况是,没有高潮行为,但需求耗尽,成交量和价差缩小,上升趋势终结;在巨大供应出现之前,通常的表现是每次拉升的突破幅度减小。
阶段B:阶段B的功能是为下跌趋势的产生积累原因。在此期间,机构和职业大户意识到下跌趋势可能要出现了,就大幅减仓,并开始布置空单。在积累原因方面,派发区间的阶段B与吸筹区间的阶段B类似。本质的不同是,在派发区间演化的过程中,大机构是卖出,是清仓,也最大程度地消耗残余需求。这一过程的表现是供需平衡已被打破,重心倾向于供应而不是需求。在弱势信号(SOW)的下行波段中,会出现明显的阴线价差增宽和成交量的增大。
阶段C:在派发区间,阶段C可能会出现上冲回落(UT)或派发后上冲回落(UTAD)。上冲回落(UT)是吸筹区间中弹簧的反向动作。它是价格短暂“突破”交易区间的上缘,然后迅速折返并收盘在区间之内。这是对残余需求的测试。 它同时也是诱多的陷阱。它看似上升趋势延续的信号,但实际却是让没有辨别能力的、做突破的交易者犯错。在价格下跌之前,大机构利用上冲回落和派发后上冲回落,迷惑大众,使散户方向判断错误,并在高位将筹码卖给做突破的交易者或投资者。另外,派发后上冲回落(UTAD)也有扫掉散户空单的作用。大机构做出了这一动作,迫使做空的散户在高位止损。
阶段D:当阶段C显示需求只是最后一波以后,阶段D就到来了。在阶段D,价格将跌到支撑,甚至跌破交易区间的支撑线。当交易区间的支撑线被明显跌破,或在上冲回落或派发后上冲回落出现之后,价格跌破交易区间的中线,就说明供应明显占主导的证据大大增加了。阶段D通常会有几波虚弱的拉升;这些最后供应点都是开空仓,或加空仓的良好机会。任何在阶段D仍然做多的交易者,都是自找麻烦。
阶段E:阶段E展开了下降趋势。 价格跌破交易区间下缘,向下运行,供应占主导。一旦区间的支撑被跌破,出现整体弱势信号,通常会对这个跌破(冰线)进行测试,价格拉升到以前的支撑线附近,或试图接近支撑线。此时是卖空的高胜率时机,因为下跌期间的反弹拉升通常比较虚弱。交易者可以在下降趋势中做空,使用浮动止损,来跟踪整个下降的过程。 在大幅度的下跌后,可能会出现高潮行为,开启再派发区间、或吸筹区间。